Tags: Society, Clan, Business
董明珠称「年轻人找工作把钱放第一位,对未来没有很好定位」,如何看待这一说法?怎样找到自己的定位?
必须要有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用自己的人生从正反两方面证实“把钱放在第一位的方法论并不好”,然后把经验 / 教训传给自己的子侄、近亲。
所谓正反两方面,一个是“没把钱放在第一位,结果赚大钱了”,一个是“把钱放在第一位,结果眼睁睁看着认识的人做了相反选择赚了大钱而自己却最后走投无路”。
于是刻骨铭心,于是不厌其烦、絮絮叨叨的在家念叨了半辈子,所有的晚辈都耳熟能详、感同身受了。
除了这个途径之外,别的做法都是没有太大用处的。没用处的原因主要是社会规律本身就不支持“所有人都不把钱放在第一位”的安排。
“把钱放在第一位”的人,换一个视角来看,就是“无条件响应社会最显著的需求”的人。如果一个社会里居然没有一个相当比例的人口在满足这个缺口,这个社会可想而知是不够稳定的。
社会当然需要足够的,甚至是过剩的人口来满足自己最热切的需求,这对社会本身而言是不言而喻的更有利的安排。
问题是,这对响应者们——尤其是那些过剩部分的响应者们,是一个残酷的机制。社会并不考虑“这些过剩的响应者们要如何安置”这个问题。天道无亲,maybe next life。
只有少部分人可以出于机缘巧合领受那些“不以钱为第一位可以得到更大回报”的确切的见证,而被引导到这条路上来。也只有这样的亲身见证可以基本保证压倒那些人声鼎沸的“你不爱钱、钱不爱你”论。
对没有得到过这种见证烙印的家族而言,仅仅靠某个大人物的呼吁或者重申所谓的传统智慧是没有用的,因为社会规律就像一个无限富有的对手,总是可以用真金白银诱惑出足够多的人来走“把钱放在第一位”的道路。
某种意义上讲,从宏观角度,这种分化是注定的,是不可改变的,甚至连走这两条路的人口比例都是由时代背景提前决定的,几乎不会受到宣传、呼吁的任何显著影响。
在一个追赶先进水平、补历史缺课阶段的社会里,存在大量急切而明确的社会需求,社会就会把“向钱看”的人口比例调高一点,把不止看钱的人口比例调低点。这时候看钱派的声势就大,影响力自然更强。
过了这个阶段,所有竞争都饱和了,也失去明确的追赶对象了,这个比例就会被调低点,看钱派挨的教训就更多,说话也就没那么有说服力。换言之,的确是会有人被历史选中能从“一切看钱”策略中获益的,没有必要一定要否定这个策略,只是也不要认为这个策略“才是真相”——因为你也可能是过剩的那一批。
同时你要注意一个宏观规律——追赶领域看钱,饱和领域看积累和定力。至于你是哪个领域,就要看自己的判断了。
真正为难的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往往没有“我是哪个领域”的明确概念,所以往往会跟着最简单显性的信号跑。
这才是年轻人常常“只看钱”的原因。
甚至说得不好听一点,除了那些明确的追随性的(因此也是更“看钱”的行业)之外,年轻人们甚至都不知道还有啥其他的选择存在,只知道自己已经毕业了,必须要赶紧找个工作。
这问题其实不完全出在年轻人身上,而是出在中国的历史阶段上——中国还需要一两代人在在饱和经济条件下积累“不能唯利是图”的成功经验。
在这之前,只能看着部分人成为过剩的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