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Clan
真的会有人有某种天赋却被埋没一生吗?
老实说,人类是一种普遍有天赋的种族。
你现在看到的所谓“知识精英”们令人称羡的专业技能,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存在智力上的天堑。找到一个恰当的老师,投入恰当的资源,在几个心理关口上遇到恰当的引导,没有半途而废,坚持改进个五年左右,投身市场成为强势服务供应者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借由跨界和合作,使优势的服务成为有统治力的创新服务,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注意前面这个基数——这对大多数人都没有先天性的、生理条件上的障碍。只有极少数的专业例外——比如柔术杂技、百米短跑这类高度依赖生理条件的专业。
甚至,在信息化的时代,连后天的门槛也在崩解。以前只有名门贵子才有机会接触的教育资源、特殊知识,现在也对一介平民不再是遥不可及,你要自学也罢、要钻研也罢,只要你想,虽然不至于像先天条件那么平均,但至少对中产阶级家庭也已经并没有什么天堑般不可逾越的障碍存在。
藤校讲的也是一样的相对论和微积分,并不是富豪特供款。ta们的电脑是比你好一些,没准贵上个五六倍,但是也没有强大到你做不出能和他们相比的作品的程度。
然而大多数人的天赋都没有转变成ta们的生存优势,没有成为ta们的护城河——也就是所谓的“被埋没了”。
为什么?因为要坚持那五年到十年,需要极大量的“补强力”。
你要学东西、要把自己的天赋变成别人可以用的、成熟的服务,你只需要满足一个要求——当别人的话出现歧义,你哪怕就是补错了,也要把别人说的话往强版本补足,而不要往弱版本补足。
举个例子——老师说你这题做错了,你要先相信“这题可能真的做错了,ta是在真诚指教我”的版本,而不能往“这题根本没错,ta就是想报复我昨天没主动给ta打招呼”去想。
注意,这不是叫你直接“认错”,而是如果你走补强的方向,你的第一动作是核实检查一遍,而不是翻白眼、抱怨和“反击”。这两个不同的反应会导致后续的剧情发展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这是“有天赋”的人“没天赋”的人的真正分野——不是ta们在生理上有什么巨大的差异,也不是ta们的家庭条件真有什么云泥之别,而全在于人生之中千千万万、无时无刻不存在的“补强还是补弱”的十字路口,你是往左转,还是往右转。
你的人生到底最后兑现成怎么样,全看你的补强率是多少。
你不需要做到100%的事事处处补强。你可以——而且也只能够争取有效补强率尽量高一点。但有效补强率81%的人,命运有很大概率会比有效补强率79%的人好很多。不是“纵观一生总体好2%”,而是以复利模式在每一次选择上,一次又一次的叠加这102%。你一生有多少次选择,你就好出多少个102%。
最终会有天壤之别。
既然补强这么好,为什么人们没有养成补强的习惯?因为补强意味着你很容易错把坏人当好人,然后受到伤害,遭受损失。也就是说,补强存在风险。
而相对的,补弱在安全性上有福利——如果对方是坏人,你也把ta当了坏人,那么你正好防住;如果对方是好人,你把ta当了坏人,那么你只是安全过度了,你是没得到收益,但是你好歹没有受伤。
也就是说,补强派有一定的概率补错,会因此遭受损失。尤其是在你的补强技能还很幼稚、思考能力还不够缜密、严谨的时候,你的误判率可能很高,以至于你的总收益甚至比补弱派还差。猜对了102%,猜错了98%。一样是一猜一计。
这里才是问题所在——要想在战斗中养成成熟的补强技能,你要有相当大的一笔“启动资金”来“交学费”。
家庭出身对人的一生影响是在这里有天壤之别——好的家庭善于传授补强的技巧,以至于这笔“学费”额度不高,并且这样的家庭也会更接受代自己的子女支付这笔成本。
糟糕的家庭首先在这方面就缺少传承、父母自己就少有补强的经验而只有补强失败的教训,这导致子女如果想要突破补强的学徒期的学费额度本身就高,而家庭却恰恰因为自身的认识问题——更多的则是干脆出于贫穷(一直补弱,极易赤贫)——更缺少为子女承担这笔学费的意愿。
看清楚,这里的家庭好坏,并不是看家庭资产的绝对值的。中产乃至贫寒之家也可以是乐于而且可以负担这笔学费的——因为乐于承担本身就可以大幅的降低这笔学费的数量;豪奢巨富之家也可以是不愿而且承担不起这笔学费的——因为不情愿本身就会大幅的抬升这学费的总额。
看似巨大的差异,其实只是一个基本动作积累千万次的结果。
人的命运是在这里分开了。
但是,补强的准确率是可以提高的,你是可以做到既选择补强、又不至于因为误判而受到损失(或至少过大的损失)的。
关键在于补强的战略思想。
假设我们把绝对善良和绝对智慧设为100分,把绝对邪恶和绝对愚蠢设为-100分。然后我们假设你的直觉判断给对方的打分是直觉分(Expectation),而你经过思考决定给对方打的分数最终取值设为决定分(Decision),而决定分和直觉分之间到差值称为补强值(Enhancement)。
那么,所谓补强,是指补强值始终要大于0,即决定分永远要比直觉分高。
这分为两个基本原则:
1)默认把对方当成不坏的人看待。
也就是对对方的评分始终要大于0,怎么也要按照正值来算,也就是即使你感觉到对方不见得是多么出色的好人,但至少不要无根据的——尤其是在对方根本没开口之前——把对方首先当成一个有主观恶意的恶人来看待。
无视一切其他证据,先把对方当成一个不坏的人。
很多人觉得这会很危险,恰恰相反,一个不坏的人的第一标准,就是ta会承认和尊重其他人求生存、求安全的权利,以至于ta不会被别人自我保护、自我防备的措施所冒犯。
不好意思,我走开时机器要上锁。你是一个好人,所以我可以直接假定你一定能体谅我的脆弱,而不笔忧虑仅仅是我做一点自我保护就会激怒你。
反而是当我觉得你是个坏人、是个把自己的面子、自己的方便放在别人的安危之前的人的时候,我反而会犹豫要不要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我要担心上锁、加密码、拒绝透露隐私就会开罪于你、乃至于要结怨。
换言之,我坦然的自我保护,恰恰是对你的善良的一种信任。
所以,补强和自我保护没有任何矛盾。
更进一步的,补强同样意味着我可以相信你会接受我对我自己合法权益的执着。只要是我的合法利益,你都不会介意我不肯轻易放弃。
因此补强根本不涉及什么“自我牺牲”。
你觉得有什么合法利益需要坚持、有什么自我保护措施需要采取,大可以大大方方的、带着欣赏和感激的去做。你这个放心大胆,反而不会冒犯对方。如果你觉得心里没底,大可以直接说“我的原则是要采取这些安全措施,不是针对任何人,相信你一定可以体谅”。
对方只有体谅一条路,因为如果对方说出或者做出什么让你这个期望落空,那么你就可以有凭有据的降低ta的评分到负数。你只是需要在这个新评分上再补强一些罢了。
这不是出于你的凭空想象,而是有真凭实据的了。
补强不需要脱离真凭实据,它只是要在有真凭实据的基础上,在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无论如何略微拔高而已。
所以注意我们一开始的前提——下没有任何凭据前,不要打负分。
有了依据,这个限制就失效了。
2)无论你的直觉或者证据指向什么样的评分,都把你的最终决定分再提高一些。
这一般是指对对方的恶作最保守的估计,没有确实证据,不要在证据足以支持的程度上添油加醋,额外想象人的恶。
有个著名的笑话,就是三名游客在爱尔兰坐火车,看到窗外一头黑色的羊。第一个人说由此可见爱尔兰的羊是黑色的。第二个人说,不,只能说爱尔兰有一头羊是黑色的。第三个人说,不,正确的讲,是我们可以确认在爱尔兰有这么一头羊在朝着我们的这一面是黑色的。
这个例子非常清晰的示范了什么叫做保守估计人的恶。
这个人偷了一本书,你看到了,你就按照“这个人偷了一本书”来处理,不要按照“这个人是惯偷”甚至“这个人连书都偷,想必十恶不赦”来处理。
后者就属于想象人的恶。
但你已经确认了这人偷了一本书,你就可以提高对方借书的门槛,比如要求ta额外支付押金。而你仅仅只是额外要求支付押金,而不是永远将其逐出图书馆、或者干脆人道毁灭,这本身就是一种补强——即你认为这样的等级的处理对对方已经是足够的警醒了。注意,这不是在叫你降低补偿或防范措施的标准来放水——举个例子,你的押金标准很可能是按照全馆最贵的书籍的定价给定的,保证ta无论借了哪本书不还,你都不会真的吃亏。但你有责任、有义务相信一旦这个措施足以自保,就已经够了。
不要在想象对方的恶的方向上一路狂奔,在缺少足够必要的前提下跑到“非把对方消灭才能免除隐患”的程度。
比如,你们是一群地下党,而这人是个已证实的叛徒,已经出卖了一个同志。在这情况下,你其实没有类似“提高押金”的手段来防止他出卖下一个同志,那么你的防范措施即使按照“最小必要原则”,也势必可能是将对方处决。这时最小必要原则体现在“不要随意扩大打击面”,“不要搞过度的酷刑折磨”。
而所谓的在此基础上“拔高”,有三个具体的万用补钉——“ta可能不是故意的”、“ta可能是迫不得已/受限于无知”、“我可能失误在先”。
无论对方已经确认无疑的存在什么样的恶行,你要确认对方的恶意,你都需要证据来排除这些可能性,而不能在没有证据、没做调查核实工作的前提下,直接出于“保险起见”,自己假定“对方就是故意的”,“没什么不得已、就是出自主动的恶意”,“我没有任何失误,纯属对方无事生非”。
在没有完成调查前,必须默认假定对方不是故意、可能不得已、出自自己失误引发的误会,这就已经算是补强。
这不需要你把对方当成绝对不会犯错、绝不会有任何贪念、绝不会对人发起恶意攻击的圣贤。这只是要求你考虑这些可能,并在无确证前按照不故意、不得已、我有错在先来对问题作结论。
(待续)
这个总策略要坚持,要如同刻在石头上那样坚持不变。
在这个总前提不变的前提下,再谈起他的配套的策略。
哪些配套策略呢?
1)管控已经识别确认的恶人/补弱者的对话资格。
你不要忘了,你有一定的选择权。你很清楚对方是在补弱,而且是经过提醒、直接给出了反面的依据(或者反面的依据触手可及)的前提下执意补弱,那么你可以出于沟通效率原因直接取消或冻结对方的对话资格一段足够长的时间。
也就是说,对方可以令你失望和意外的次数和场合,是可以由你掌握的。
在保持补强的前提下,先进行利害关系不那么尖锐的对话和交往。在这个阶段,静静地观察对方对于你有歧义、尤其是存在补弱空间的话作何反应。
看看对方知不知道这条规则,是不是在奉行这条规则。
在这个阶段里,对方可能都不认识你是谁,也不知道你住哪里、叫什么、做什么的。你们的交往也许仅仅只是一起打了个球、联机打了个游戏、在某种公共场合一起参加了一个活动,或者你是参加展览,对方是个导游……
也有可能是你写了篇东西,对方跑来评论。
这是个可进可退的阶段,你掌握着要不要进一步给予对方对话机会的绝对权利。
在这个阶段,看出对方有显著的、牢固的、高频的补弱习惯,就取消对方的对话资格。
一旦证实,宁可杀错一千,也不放过一个。
直接从根源上治理你的对话环境。
这会战略性的的降低你补强而失望的概率,使你的补强成功率大为提高。
自身没有补强习惯的人,缺少ta人替其补强的价值,会导致极高的补强失误率。
这不是什么人格歧视,而是有内在逻辑的技术性必然。这和“没有放冰箱的雪糕容易融化”一样,纯属客观的物理必然。
不必对对方作道德审判、价值判断,你也不需要去探究对方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甚至连补弱的具体原因也不需要深入的研究——类似文章评论者这样的人你一年不晓得遇到几百几千个,哪有可能有这么大的资源去一个个研究ta为什么总要把你的话补弱?
你决定切断信道的理由完全是技术性的——纯粹是出于预期会无谓的亏损。这也不能被视为对对方的报复和处罚——人人都有采取消极行动避免损失的天然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不能被视为一种攻击和惩罚。
但是注意,不要跑去对方面前讲“我拉黑你了”,拉黑是正当权利,但跑去讲这句话属于攻击行为。
Business is business, nothing personal.
(增补的部分在前面几段,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