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Clan
我快要崩溃了,为什么我的父母会这样?
现在我正在厕所里流着眼打下这段话。我是一名某三线城市私立寄宿学校的高中生,一年学费5w,感觉这里的规则很压抑,一度想走读,在学校里几乎每天都想哭,但家里经济状况不允许我再走读了。此时此刻,是期中考试,我却逃避了考试,躲在厕所里默默哭泣,在此之前我已求助了父母,但实在不知道怎么办了,迫不得已来知乎提问。
事情是这样的。这几天正好是我们学校的期中考试,我却呕吐。一天呕吐好几次甚至考试的时候吐出来。昨天打电话给我家长,我家长让我去校医务室打针。 老师都说要不然让我家长接我回家吧,我家长不同意接我回去。今天我又吐了。两天内我已经在医务室打了6瓶吊水。我想回家。我和班主任说明情况,班主任打电话给我家长。我家长却直接说我有心理问题,不是身体问题让我坚持考试。
我现在一度要崩溃了。我不明白为什么我的父母会变成这样?中午的时候我偷偷用手机给我父母打电话。(我们学校不允许带手机。)我父母却把我电话拉黑了。他们说如果我出校门就是搞特殊。我就不应该回家。我很不理解。我真的身体不舒服,而且我也不愿意考试。我考试时状态不好一个字都没有写出来。甚至有一科交了白卷。
就在刚刚我和班主任说明情况,想让父母带我回去,我父母却直接当着老师的面说我是心理有问题让我继续考试,班主任听了后也让我继续考试。我都无从辩解。
但是我的父母以前不是这样的呀。我承认我来这所学校是因为中考成绩不是很理想。我曾经初中成绩很好,我当年的成绩能上我们这里最好的高中奥赛班,初三的时候因为心理压力崩溃了。于是休学在家一年,第2年参加中考。休学在家的前半年,父母对我很好。对我表示理解。后半年却开始打骂我,我经常被赶出家门。身上没有一分钱。有的时候我就在大街上流浪,我记得一个篮球运动员说过的话,大概是什么见过凌晨几点的洛杉矶。别人都是什么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见过凌晨三四点五六点的夜,而我是无家可归,见过凌晨的夜。我觉得我这段话打出来你们都会觉得离谱。谁能想到真实发生在我身上呢?当时亲子关系很不好。
后半年我去了两所初中学校。因为心理问题又没上下去。其中有一所学校也是类似寄宿制的。当时花了3万块钱给我在校旁租房,因为我不习惯住校。我从来没有觉得我不喜欢住校是娇生惯养。我就是属于那种没有作业帮就学不了的人。就是我平时比较依赖自己的网课和自学能力,进度也比老师超前很多 ,上课基本不会怎么听都是拿题刷。我整个初一到初三崩溃之前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就觉得老师讲的内容很简单,所以会自学很多。所以我需要手机很多。但是我拿手机真的不是他们那种打游戏的。而是确实有收获。所以我的初中成绩一直是十年级前10,很少掉出去。他们都说我的学习方法很独特。
后来我崩溃了,在家玩了一年。于是,我第2年参加了中考。我们这里中考满分800分,我考了633分,能上这里最好的三星级高中,上不了四星级的。除非去镇里。我就闹着要上私立学校。我们这个私立学校是寄宿制的。然后我爸妈就同意了。
但是我想走读,我父母却不同意。他们说他们没有这么多钱了,这个我理解。但是我在学校里很不习惯。我们一个月才放一次假。在学校里得依赖起老师。而我从来都不是按照老师进度的那种人。再加上没有手机,没有一些自学的工具感觉很不适应。我初中的时候就经常去自习室里学习。感觉这一点放学以后直接回寝室了,也不是很适应。第1次月考,我考了班级第二,年级第五。我们高中生源不是很好,我在创新班,所以年级排名没什么意义。我当时就很伤心,我明明可以考第一的。
我现在很压抑,身体也很难受,我只是想出去调节一天。可是我父母却说我在搞特殊。我现在感觉很没面子,因为他们之前当着班主任的面这么说我。而且我现在心态要崩掉了,我该怎么办?
尝试在日常叙述中尽可能的省略或者不使用“我”字,症状会立刻好转很多。
包括用“笔者”、“区区”、“在下”来顶都可以,先把“我”含量降下来。
“我”太多,世界的一切都会被“我”挡住。
别人在想什么,别人处在什么处境,别人有什么选择,别人需要什么,自然有何限制,时代是何走向……这些东西是先于“我”的,
是“我”先知道了这一切信息,然后才产生“我”的想法、“我”的打算,“我”的行动。
这意味着不管你在考虑什么问题,有“我”句在整个篇幅里的含量都不该超过10%,而且应该出现在整个过程的最后。
这是个非常鲜明的指标,直接盯住即可。
哪怕你是要问一个跟你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你描述问题的主要篇幅也应该大部分不带我字——这是这个问题的背景、前提、规则、机制部分。
如果你提出的问题不包含大量的对背景、前提、规则、机制的描述,说明你对这个问题本身就没做完最基本的家庭作业,你先把这个家庭作业做完,你的问题很可能就得到了好得多的解决。
作业做完,还是解决不了,再去问,问的时候就把这前后上下的要素都列出来,得到的帮助都会有效很多。
而这个前后上下都列出来,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我”含量大幅降低。
在另一方面,和你交流的人本能的知道这个法则,ta们也许不能这么直白的、自觉的说出来,但是参与一场“我”含量过高的对话,会飞速的提高对方的焦躁程度和攻击性。要是两个人都很高,那真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开口就吵,见面就吵。
少说“我”,说多没好事。
来,看本座来个舍身饲虎——你们可以看看这个账号下全部的答案加起来有多大的“我”含量。
“区区”、“在下”只是在你语言能力实在匮乏的时候给你的一个最基本的备选而已。实际上你的选择远远不止这些。
你看,“本座”、“身”、“这个账号”就是三个“我”。
就中二了,咋地,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