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Clan
我带孩子都要崩溃了,为啥老一辈人那时候带孩子似乎很轻松?
看了很多回答,发现基本都完全说错了方向。
以前带孩子轻松,一个极大的原因,是因为小孩几乎完全生活在熟人社会中。
方圆十里地,从小卖部到卫生室、从粮店到保卫科、从子弟小学到厂矿食堂,所有的人都是同一个厂的员工家属。所有人认识所有人。学校老师下了班回家,搞不好就住你家隔壁。甚至就是走到镇上、县城街上,随便碰到一个人,就算不直接认识,也往往有共同的熟人朋友甚至亲戚。
小孩是在一个几乎完全安全的人际环境中长大。所有的邻居、同事、甚至隔壁厂、隔壁村的人都会自然帮你照应。
这小猴子是谁家的,谁都门清。到点你不在学校或者没回家,人人都会给你看起来,通知你爹妈。爹妈招呼一声,临时管你顿饭甚至留你住一夜都是不足挂齿的事。你娃自己偷偷跑去游泳,几乎必定是跟着同楼的那一串猴崽子溜出去的。而且守鱼塘的大爷、路边卖煎饼的老师傅,一样帮你吼这帮不知死活的小屁孩。
村里、乡里、单位大院里基本都是如此。整个社区几千号人都在替父母留神帮手,父母们当然放松得很。这根本就不是“夫妻二人轮岗确保子女全程避开一切莫测风险”的设定。
和以前的成长环境比起来,现在的小孩就像用囚车连接起的一系列温室里培养起来的实验动物。全程无菌,所有接触者进出都要消毒。而父母祖父母要负责顶住除学校之外所有的环境的监护工作,扮演“肉身无菌屏障”。
岂能不筋疲力尽?
坦率讲,在城市长大对人类来说是一个非常新的生活方式,只不过短短两百年而已。
人类幼崽在过去几千年文明史里、绝大多数都是在整个家族、整个部落的安全网里长大的。那通常是一个方圆数公里的大型游乐场,而且有大量的不同年龄层的玩伴和大量与自然界的交互。
那才是人类真正适应的成长环境。
“在城市里长大”的抚养模式,其实到目前来说都仍然是探索性、实验性的。观点路线还在诸子百家的纷乱状态,每一种都只实践了几十年,了不起覆盖一两代人就整个理念都变了。
大量城市文明自诩的相对乡村的“先进”,在本质上只是用自夸来自我抚慰的迷茫。
因为迷茫,反而需要用格外的自夸来补足自己内心深处的惶恐。
不信你仔细体会,你会发现城市出身的父母在教导子女基本道德价值观的时候几乎总是犹豫徘徊的。往往更重投机和机智,而非强调传统、义务和基本价值。
隔壁两家、上下两楼的父母们下给自己的子女讲着完全不同的伦理观点,往往还没等子女长大、父母自己的伦理观念又自行转变了,美其名曰“成熟”了。
生娃时,自己二十几岁,娃到青春期,父母四十几了。四十几的父母还认同自己二十几岁时价值观的,有几个?
你在子女十几岁时教的东西、讲的心得,和在他们小时候教他们的东西,真的是一以贯之的吗?
这之间的断裂、变轨,子女难道不要付出代价吗?
这种价值观上的迷茫感、精神上的不笃定感,是剧烈城市化的这一代父母较之上个世纪的父母们的又一大时代劣势。
物质上、事务上,没有整个社区的全方位分担,精神上、心灵上迷茫而孤独,而子女又是在人类其实并不适应的非传统栖居地长成长。
焉能不累?
要想克服这些问题,坦率说那个全社区相助是很难补足的,勉强只能说同小区、同班级几个同学家长互相多帮衬,尽量弥补一点,再靠父母、帮佣分担一点。这就是能指望的全部找补了,这也是为什么往往要迫使夫妻一方脱产来全职照顾。
而那个“子女在非人类传统的条件下成长”也是几乎无法可想的。大多数人都只有“想尽办法进名校”这个办法来对冲。
唯一最可以努力、也最需要努力的、挑战也最大的,其实是父母自己的价值观迷茫和精神的不笃定。
这个要靠对传统的大量的学习和吸收。
注意,这不是叫你去照搬、复活“老规矩”,而是指你需要深入“老规矩”的历史源流,理清这些老规矩、这些传统背后的机制和原理。
你自己交给子女的,要是这些锤炼检验了几千年的机制和原理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下做出的新的答案,而不是罔顾时过境迁的事实,盲目的照搬历史结论。
这绝不是一个赶学术时髦的过程——大量所谓的中产父母,都是在赶他们面前喊得最响的“教育新理念”时髦,以盲目而极端的抛弃和背离传统为“更先进”的基本方法论,实则是一种自我放弃、一种思想的堕落而已。
你的选择当然应该有别于传统,但那是在通过解读传统明白了真正的机制之后的再度运用的结果。
这就像通过阅读研究往年试题,你学会了微积分,然后用微积分做你今年的卷子,你的答案当然不会和去年的考题答案一样。
但是微积分的算法是一样的。
“传统”不是去年卷子的答案,而是去年卷子考的那个微积分演算法。
找到这个算法,你就能站在这个算法五千年的辉煌成就的肩膀上做出新时代的新答案,答案是新的,但是方法仍然是那个经历五千年验证的方法。
这才是你消除迷茫的真正路径。
为了这个原因,你必须要对历史——尤其是对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思想史、文化史下功夫。
三管齐下,再加一点运气,你可能可以不必这么绝望和焦虑。
另外,我严肃的建议你把我的答案看完。
因为这是你能找到最好的参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