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目标制定与任务拆解

Lee Wang(王利) edited this page Dec 25, 2017 · 5 revisions

制定目标

  • 想法
    通常做一件事情都是从一个想法开始,但想法是非常务虚的,我们一闪而过的一个灵感,谈话之余提到的某个点,都是一个想法,想法往往代表着某种可能性。要是想实现这个想法,就要把这个虚的东西转变成实的东西,制定目标是把一个想法落地的第一步。
  • 目标
    目标是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它与想法的差别是已经有了预期成果和预期时间。

想法是定性,目标是定量。比如说想做一个app,它是解决年轻人与长辈的沟通障碍的,这是一个想法;而规划这个app的具体做什么功能,用什么主题方案,那一部分在什么时候完成则是制定目标。

量化目标

量化目标就是使目标可衡量,实际操作上就是将目标不断自上而下的拆分,越上层的目标越抽象,不容易量化,越下层的目标越具体,越容易量化,目标量化的过程其实就是目标拆解的过程。

  • 目标级别 目标的级别简单的划分为三类,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但具体不同类型目标的时间限制是依据实际情况确定的。

    • 长期目标
      战略目标是长期目标中最典型的一种。这个目标我们是基于当前的资源做最大可能性的预期。
    • 中期目标
      中期目标是基于长期目标进一步细化的目标,是长期目标的阶段性里程碑,是完成长期目标的基石。
    • 短期目标
      短期目标是中期目标的进一步细化,短期目标往往是基于当下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明确可执行且量化了的。

    不管是那种级别的目标,都是通过拆分来量化,如果不能自上而下的评估,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评估。 比如一个大任务A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但是任务A可以拆分为任务A1,A2,A3, 且工作量上A1需要1/人日, A2需要2/人日, A3需要3/人日,那么就可以自下而上反推出来A需要6/人日。

    目标的量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按照PDCA的思路,目标只是在指定目标那一刻的最终预期,但随着目标实现的不断进展和内外环境的变化,目标是可能有调整和变化的,同样目标的量化标准也会随之变化,所以量化的过程从另一方面讲是不断设置里程碑,反复验证,调整的过程。

    目标量化时如果遇到无法量化的状况,可以参考已经存在的现实状况。

目标拆解

目标拆解的目的是让目标不断细化,直到在当前资源和能力范围内,明确可实施。

  • 人的拆解
    由于目前来说实现目标的主体(主要生产工具)是人,所以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的拆解。具体的说就是把目标与人的权责关联起来,找合适的人做对的事。
  • 事的拆解
    目标的实现总是循序渐进的,目标拆解就是把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拆解出来。通俗的讲,最终目标是大事,实现目标中的每一个过程是小事。按照数学归纳法,如果链式依赖中的前置条件被满足且能把当前任务做好,那最终就可以完成终极目标。

目标检查

初步制定目标之后,我们如何判断目标是否是正确的呢? 顶层目标要判断它是否与最初的想法一致。下层目标则要判断其与上层目标的相关性。所有目标都必须满足SMART原则。最直观的检查目标的方式是判断其可能性和可行性。

  • 可能性
    1. 判断是否有人已经做到过
    2. 如果没人做到,判断当前的资源和环境是不是已经优于历史
  • 可行性
    1. 参考客观存在,已经存在过类似的东西,则必定可行。

其他重要点

衡量目标: 当不知道用什么衡量的时候,最好的衡量标准就是时间和钱。

Clone this wiki locally